大韩民国提高内陆渔业资源存量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初,当时渔业压力相对较低,其发展与内陆渔业生产的总体趋势密切相关。1980年代中期以前,内陆捕鱼业的年平均产量迅速增加,此后急剧下降。矛盾的是,商业捕捞渔业的这种减少带来了促进水产养殖发展和就加强内陆渔业资源的需要达成社会协议的机会。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内陆渔业生产的大约70%来自水产养殖,而到80年代为止,捕鱼业的贡献率接近94%。与水产养殖相关的技术的发展可用于优化种群的增强效果。
在过去三十年中,放生孵化的内陆渔业资源的幼鱼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做法,以提高种群和保护。孵化场的主要目的是在早期阶段增加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种的数量,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以弥补捕捞过度和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截至2007年,改善的目标品种共有11种,分别是鲤鱼、鲫鱼、韩国大头鱼、远东鲶鱼、鳜鱼、日本鳗鱼、甜鱼、aucha鲈、绒螯蟹、黑蜗牛和软甲鱼。在过去的5年里,11个目标物种中孵化出来的幼鱼的平均数量约为1200万只,价值约130万美元。此外,大约有1300万条人工养殖的鲑鱼被放生。
最近又开始了两项关于加强和保护鱼类的倡议,通过提供人工产卵设施、发展种子生产和供应技术来援助枯竭的内陆渔业种群。前者的目的是创造人工产卵和饲养环境作为孵化场,后者的目的是保护和保护本土物种。关于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外引进的大口黑鲈和蓝鳃海鲈被列为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的入侵外来物种。另一方面,采取了保护措施,例如建立内陆水域保护区、禁渔期、鱼类和贝类的最小体型限制以及对渔具的限制。
2007年进行了一项内陆渔业资源加强和保护的影响评估,以处理黑蜗牛、半灰螺和高氏螺,结果将于2010年初公布。1973年开始的孵化场放生方案正在顺利实施。大韩民国16个城市和省中有11个在粮食、农业、林业和渔业部的全面指导下参加了这一方案。12个国家、省、市内陆渔业相关机构在该方案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当前的实践和任何可能的不利生态影响降到最低的股票提高,建议估计最大可持续生物质,使用基因良好的育种和种子生产,考虑相关的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和提高公众意识。
Creative Commons归因。